民间浮雕透雕技巧探索
浮雕在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中大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,即距今五千年左右。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出土的彩陶残片上发现高浮雕形式的壁虎形象,可谓现有考古发现最早的浮雕。此外,彩陶器上的各种图形均带有起伏和凸凹变形的纹样,它无疑是浮雕产生的雏形。浮雕形式的出现为彩陶艺术增添了装饰的手段,也为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创造了装饰的手段,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以后青铜器艺术提供了很有意味的装饰形式。后来,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,魏晋以来开凿的石窟艺术,如龙门石窟,云冈石窟,敦煌石窟等,浮雕的形式被广泛应用。
浮雕注重事物表达的完整性,它常以底版为衬托,对所雕刻艺术品的属性、环境、气候、地点,包括不同时代、事物形象作完整描述,同时也是艺术珍品构成的主要部分。例如: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的《仙鹤图》就以40只象征吉祥如意的贴金木雕仙鹤为主题内容,采用两面雕刻的形式把前后的两片仙鹤浮雕胶贴在深远、优雅的茶色玻璃上,使人们从地屏的前后方向都可以欣赏到同样的画面。
透雕用在建筑上,既美观,又坚固。房屋建筑是千年之计,雕刻装饰首先以牢固、结构坚实为主,要注意整体效果,不能支离破碎。建筑物经过雕刻后,不可减弱结构承受力,同时要考虑到欣赏角度的变化。如今房顶一类的雕刻应力求粗放些,所应用透雕技法必须适应远视,既可起到支撑作用,又有装饰效果。
在透雕中,有个难度较大的雕刻工序,这就是木雕的镂空雕刻。镂空技法也是木雕雕刻艺术中最精致的一门技艺。为了使镂空能达到透剔,玲珑精巧的效果,有几点木雕镂空技艺很值得注意。
第一,留下木质纹理细密、不易断裂的上风部。根据雕刻草图打成泥塑稿,并对照草图的镂空部分与木坯的直线配合进行研究,使镂刻后留下的部位是结实的好木料——木坯的上风部。
第二,运用带筋法,即对作品的灵活部位,或易断处先留下牵附的筋条,使其暂时稳固。待作品临竣时,再用密刀法将其所附筋条镂去,以达到既安全又完整的艺术效果。
第三,工艺上要做到五个先,即先横后直,先小后大,先外后内,先前后背,先浅后深,并充分地将这些雕刻规则结合起来,以避免在雕刻上出现不必要的麻烦。
第四,运用现实结合法,使作品在整体上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,即在作品的实处留下一个小巧玲珑的陪衬品,打破实处的呆板局面,使之恰到好处。
第五,运用交叉雕刻法。这是镂空技术难度最大,而且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。作品中的山脉云雾、波浪、飘带、花草树叶等,往往都交叉在一起,必须层层深入,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。如“九龙盘”的雕刻,九龙飘舞环转,上下交叉在一起,必须采用镂空技法才能完成创作。
总之,民间浮雕和透雕作为一种艺术技法,它的魅力在于富有地方民族特色。乡土味是其最鲜明的艺术特征。民间雕刻艺术家们为了能够将他们的感情真实的表现出来,可以把从不同的视角,不同的时间所感受的事物表现在同一作品上,又可以按照他们的心愿来夸张地表现某个部分,极大地发挥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因此中国民间雕刻艺术所追求的并非自然的真实性,而是根据意图之需,进行大胆主观的处理,极具浪漫色彩。使艺术创作进入自由境界,这也正是现代浮雕和透雕所追求的自然发展之路。